近年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秉承“厚德精技 砥砺知行”的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精神,努力传承与创新优秀文化,积极打造文化高地,大力发展文化品牌,深化校园文化建设内涵,走出了具有上应特色的文化发展道路,为学校“高水平应用创新型大学”建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和内在驱动。
一、价值引领:让家国情怀厚植师生心田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制定出台党委常委会专题学习制度、完善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成立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四史”学习教育等学习方案及组织工作小组,积极开展各类宣讲;扎实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四史”学习教育等教育活动,形成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
学校以长征胜利8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五四运动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及学校建校65周年等为契机,通过主题党日、主题团日等形式,举办了“回首长征路 颂歌献给党”师生合唱比赛,“高歌新时代、开创新未来”——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师生文艺展演,“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五四歌会,“壮阔新征程、再创新辉煌”主题成就展,“遵义会议、伟大转折”主题展,“青春告白祖国”,牢记立德树人初心、喜庆新中国70华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暨教师表彰大会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讴歌非凡历程、唱响奋进旋律,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学校构建具有“应用技术”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成立了思想政治工作委员会,制定了学校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出台了“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构建了“思政理论课、综合素养课和专业育人课”三位一体的“思政树”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学校先后获批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重点培育单位、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整体改革领航高校。根据学校定位,开设具有学校特色的“中国智造”“中国古代技术”“美丽中国”等中国系列课程。成立了教师工作部、课程思政研究中心,不断提升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加强“上海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积极开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思政课教学改革模式。2019年,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批为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基地。
学校还通过各类活动阵地和育人载体,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新生第一课、毕业生党员最后一课、寒暑假社会实践以及劳动节、建党节、教师节、国庆节等各种教育活动中,全面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爱校荣校教育、励志成才教育和感恩奉献教育。2019年,我校少数民族学生依帕尔克孜?艾尼瓦尔获得“上海大学生年度人物”和“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
二、精神凝聚:筑起上应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在六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形成了“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自强精神”“追求特色、服务行业的执着精神”“面向需求、着眼应用的求实精神”“抢抓机遇、敢闯敢试的开拓精神”,凝练上应精神,讲好上应故事,弘扬上应精神,是全体上应人的心声与使命。
近年来,学校深入挖掘上应文化传统的核心精神,经过反复实践和讨论,“厚德精技 砥砺知性”蕴含的办学传统和精神内核,展现了上应人共同的文化自觉和价值追求,其作为大学精神,不断在师生中形成广泛共识,也不断激发和凝聚内在精神力量。学校启动校徽、校歌的征集、创作和评选,分别于2016年毕业典礼和2019年毕业典礼,隆重发布新校徽和校歌《为着上应的荣光》,广泛应用、广为传唱,提升上应精神的引领与辐射作用。学校推出“奋进新时代的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宣传片,推进奉贤校区校史馆的完善更新和徐汇校区校史展陈建设,在校庆65周年之际,学校组织外滩户外大屏“亮灯”主题宣传,进一步激发了师生爱校荣校情怀,以校训、校徽、校歌等所承载的文化品质和大学精神为学校发展注入了新的精神动力。
学校深入挖掘宣传选树“身边的榜样”,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开展“校长奖”“精神文明十佳好人好事评选”“师德标兵”“忠诠—尔纯思想政治教育奖”“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等评选活动以及教师表彰大会,弘扬立德树人、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打造有温情的、有温度的上应大。学校获得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状,周小理教授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离休干部陈冠琴同志“多年捐助 情满人间”事迹入选2018年度上海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好人好事,吴飞飞教授荣获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田怀香教授获得“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称号、《陆斌同志坚持18年无偿献血》被评为教卫工作党委系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好人好事等一批富有家国情怀、立德树人的师德楷模,引领和彰显了校园主流精神。学校弘扬先进事迹,滋养教育初心,生动讲述身边优秀师生典型的先进事迹,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辐射效应。
学校扎实推动文明创建工作,使学校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示范高地,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更加浓厚,学校连续十届获得“上海市文明单位”和第一届上海市文明校园荣誉称号。学校每两年开展校园A级文明窗口和文明单位评选,形成了独具上应特色的校园文明品牌。
三、各美其美:培育百花齐放的文化品牌
学校搭建了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平台和载体,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培育具有上应特色的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学术星空、教授沙龙、科技文化节、国际文化节、校园文化艺术节、体育运动会等成为师生喜闻乐见的文化品牌活动。学校秉承“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理念,各学院形成“一院一品牌”的特色文化项目,如材料学院的“材料节”、化工学院“化学节”、计算机学院“计算机节”、外语学院“外语节”、人文学院“中华母亲节”“古典诗词吟诵大会”、生态学院“萱草文化节”、校团委的“天天讲”“月月演”“社团嘉年华”、研究生部“明德讲堂”、学工部的“明学沙龙”、校工会的“健康文化节”等。2020年,学校举办中国上海萱草文化节,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方式,设立全国十几个分会场,把萱草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与家国情怀、孝亲文化、感恩文化紧密联系,传承和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使萱草文化节成为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活动,受到中共中央宣传部的高度关注,连续四年获得上海“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示范基地扶持项目”。
学校常年开展各类征文活动、文体比赛、艺术创作、座谈交流、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使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多彩,魅力无限。学校每年开展各类学术报告、专业竞赛、学术沙龙等学术活动近百场,覆盖师生近万人次。学校推进以文化人、以美育人,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工程”“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戏曲进校园”等文化建设活动,每年引进“高雅艺术进校园”优秀剧目近十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海轻音乐团、上海交响乐团、上海昆剧团等走进校园,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充实了师生的文化生活。学校还将校园文化融入学生生活社区,实施“六位一体”(思想教育、学业辅导、文化建设、生活服务、行为指导、安全防范)课外培养体系。
此外,音乐剧社、话剧社、逸清茶社、印迹文学社、时事研究社……,全校120多个学生社团承载了上应学子对文化、艺术的追求,不断地向大学校园输送着优秀的文艺作品,令校园焕发青春昂扬的色彩。
四、环境塑造:构筑阡陌相交的文化阵地
学校积极打造“花园、乐园、精神家园”校园文化氛围,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彰显着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科技与人文的碰撞,上应校园被誉为“上海最美校园”之一。漫步校园里,知识之门、火车头广场、亲水平台、思贤亭、先贤语迹、滴水海湾等文化景观,细细微微都是上应精神和办学理念的印记。组织师生开展“美丽校园”随手拍等征集活动,制作校园3D全景地图,全方位展示学校环境文化。
近年来,学校持续推进奉贤校区环境文化景观建设规划项目和徐汇校园优秀历史建筑的文化挖掘和保护工作,历经深入研讨,广泛听取意见,集聚合理建议,形成了《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环境文化景观规划》,把学校环境文化景观、绿化系统、交通系统的建设真正纳入到了“法定”体系和有序推进之中。期间,完成校门景观石、雕塑、牌匾等人文景观建设,新建成的“先贤语迹”“滴水海湾”等文化场所充分发挥人文建筑的育人功能,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工程功能,协调推动体育馆、第六学科楼、综合实验楼等竣工验收,学校办学与师生学习生活持续改善。
有形校园营造师生情感,无形校园集聚校友力量。除了环境文化外,学校加快智慧校园建设,建成公共基础数据平台和“一站式”信息服务平台,努力建设融媒体宣传矩阵,增强网络育人内容供给,官方微信、抖音、B站等新媒体平台账号先后开通,构建了多频同声、立体传播的宣传格局。连续2年开展“十佳活力”微信号评选,提升新媒体引领性和影响力;2020年校庆之际,官方抖音上线,首日视频观看量突破2.4万人次。最新的发展举措,最“IN”的科研发现、最正能量的上应榜样,聚焦学校发展中心,讲好上应故事、上应精神和上应文化,学校舆论宣传的影响力、引领力和传播力迈上新台阶。